Quantcast
Channel: Viviana 英倫廚房筆記
Viewing all 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烹飪課筆記】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
0
0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週五, 跟Karrie一起到Waitrose烹飪學校上了一課「初級片魚及魚料理」。課程雖然只有短短四小時, 但我們學到不少片魚和煮魚的知識和技巧。現在我對片魚的興趣和信心都大增, 以後可以自己到市場買原條冰鮮魚回家片成魚柳, 剩下的魚骨還可以儲下來做魚湯呢。:)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甫進門就看到一櫃子商品, 從刀具到烘焙模也有。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學校準備了小點, 有果汁、牛角包、水果等等, 可惜我之前已吃了一份豐盛的早餐, 所以無福消受。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書架上擺滿了很多烹飪書, 趁課堂還沒開始, 我趁機挑了兩本我一直也有點興趣的書翻翻。Leiths是英國著名的烹飪學校, 它出版了一系列的烹飪聖經, 分析了不同食材的特質、最佳烹調方法等等, 是非常長知識的讀物。這本「蔬菜聖經」還有另一本「肉類聖經」也寫得不錯, 嗯, 我要記得在聖誕節來臨前跟S先生含蓄的暗示一下才成...

扯遠了... 先說回我們的片魚課吧。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老師首先帶領我們走到教室, 先看她示範片魚, 然後我們才再回到廚房自己動手做。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我們第一種學片的是Round fish, 就是一般背鰭向上的淺水白魚。平日我在超市買的鱸魚、鱒魚、鯖魚(青花/馬交)、鱈魚都屬於這類。當中厚肉少骨的鱸魚就最適合新手用來學片魚了。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因為片魚的過程蠻血腥的... 雖然只有文字、沒有照片, 但為免引起不安, 我把方法寫在本頁最下面的「小筆記」部份。有興趣的朋友請到頁底看看, 也煩請有經驗的朋友提點。怕血怕處理魚類的朋友, 請記得看到「小筆記」後就別再往下看啦。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片出的兩片鱸魚片, 先灑上橄欖油(普通OO, 不是EVOO)、鹽和黑椒, 再在魚皮表面上劃上幾刀, 防止魚皮受熱後收縮令魚片捲縮起來。其中一片再放入烤箱中最上層以最高溫度(大約攝氏230度)烤約五分鐘, 另一半則在平底鍋上煎(不用額外放油), 直至魚肉表面的淺粉紅色澤消失, 全部變成白色即為熟透完成。(較理想的其實是絕大部份變成白色, 只剩下很少很少部份仍為粉紅。)

不過... 我倆手腳實在太慢, 比其他同學慢上幾拍, 別人都在吃了我們還沒開始煮... 一時情急下, 我們居然忘記在烤的那條劃上幾刀, 也忘記把烤架放到烤箱最上層了... -_-  我最初還在想可能Karrie會記得, 一問之下, 她才恍然大悟的說「無喎!」(廣東話「沒有啊」的意思)....  哈哈, 兩個同樣冒失的人一起去學做菜, 這樣的情況應該是意料中事吧...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笨事還陸續有來... 我們每人獲派一大五小共六隻帶子(扇貝)。老師說要先將大帶子比較硬的一小部份切出, 但我們把帶子放在平底鍋後才想起這件事... 太遲了... 幸好吃起來好像又不覺得有甚麼特別硬或靭的地方...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另一件笨事是... 當我將帶子移到碟子上時, 居然有一顆非常的看不開, 寧願彈到地上去也不願給我吃... 嗚嗚嗚.. 我唯有安慰自己: 幸好丟掉的是小的, 不是大的那顆... 對了, 差點忘記寫, 老師說帶子是應該下熱鍋後才加入調味的, 原因不詳, 改天有機會我再上網查查看。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經過一連串笨事後, 終於可以開動, 學校還提供了白酒和青醬呢! 當時十一時還不到, 我們就在喝白酒吃海鮮, 有點怪怪的, 但感覺還蠻cool 啊, 哈哈哈...  左邊是用平底鍋煎的, 右邊是放入烤箱烤的。我較喜歡吃煎的, 可能因為我們放入烤箱的位置不當, 魚柳跟發熱線距離太遠, 所以不夠香脆吧, 下次在家中做一定要注意注意。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然後就到學習片扁平的flat fish的時間。我們片的這條叫鰈魚(plaice), 特點是背上有黃色斑點。這類扁平深海魚因為身體構造的關係, 所以都會片成四片(詳情請看下面小筆記), 比起片成兩片的圓身白魚其實較容易片。不過它的魚皮非常硬, 所以烹煮前要先把魚皮片掉。加上魚身較薄, 若魚片得太薄煮的時候會很容易散成碎片。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我們把其中兩片, 像英文字母e一般捲成小包包, 加入調味、牛油, 放入蒸鍋中。味道方面, 當然不及我們在香港吃到的清蒸鮮魚(始終英國只有冰鮮魚), 但好些從沒吃過蒸魚的同學就覺得驚為天人, 說以後在家裡也會從烤魚改為蒸魚。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最後我們再到教室學習做天婦羅和煎吞拿魚扒。洋人的天婦羅配方沒東方人的講究複雜, 只要粟粉(玉米粉)、自發粉和蘇打水就可以了。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對了, 我們上課時用的這把片魚刀 (filleting knife) 很不錯, 老師說它揉合了日本片魚刀的設計(刀鋒角度小一點)以及歐洲的製鋼技術。老實說, 這麼專門的知識我真的不懂也不想裝懂, 所以實在說不上這刀比其他的有甚麼好, 但我們用在手上覺得不錯就是了。可惜這刀價錢不便宜, 雖然我對片魚和魚料理很有興趣, 但不想亂花錢添工具。待我遲些用家裡原有的刀試試片魚, 就可以知道究竟這把刀是否真比家中的優勝... 到時才再想決定要不要添購一把。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這就是我做的煎吞拿魚扒和炸蝦天婦羅。嘻嘻, 其餘的沙律和炸薯都是學校準備的, 很貼心啊。賣相也ok吧? 當我把那只包上脆漿的大蝦放入油鑊時, 真有點緊張! 但原來沒想像中可怕, 也沒熱油濺起來啊。

吞拿魚扒是用烤鍋(grill pan)煎的, 老師說用烤鍋最大的要點是千萬不可以先下油入鍋內, 這樣會把魚烤焦。用烤鍋煎魚扒(或其他東西)的方法是: 烤鍋不需先放油, 直接放在爐上預熱, 至輕微出煙(我看她用了5分鐘以上)。食物上灑上油和調味後, 直接放入鍋內。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煮食期間, 學校源源不絕的供應這種智利白酒。它充滿果香, 沒酸味, 也不會太乾, 感覺很容易入口。當晚我到Waitrose超市買菜時特意看了看, 這酒售價為£7.99, 蠻合理的, 幾乎就想立馬抬半箱回家。但再用手機上網查看, 才發現同一瓶酒在Asda超市只賣£5, 相差60%, 所以還是改天到Asda買好了。噢耶~ 幸好我是精明的慳家主婦啊!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吃過吞拿魚扒和天婦羅後, 課程正式完結。基本上我們對課程都非常的滿意,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 我們本來還留下兩片鰈魚片, 是用作做天婦羅之用的, 但我們到教室聽講解後, 回到廚房就再也找不到了。究竟是被清潔人員收掉了, 還是被其他同學取去了, 應該永遠都是一個迷吧...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綜合來說, 我覺得這課程很不錯, 雖然對我這種無收入小主婦來說, 過百磅的學費實在是有點貴, 但課堂內容非常充實, 學到片魚和煮魚的技巧真的受益不淺啊。整潔的教室有兩排大窗戶採光度良好, 所以用手機隨手拍的照片就算不怎麼修片也能勉強見人。設施和廚具都新穎齊全, 用上高級品牌如Al clad、Joseph Joseph, Le Creuset等等。老師也很用心, 看到我們不知所措的樣子會主動走來講解, 另外還有一位助教幫忙, 以我班11名學生對2名導師的比例, 我覺得蠻足夠。

將來再有機會我也想再到Waitrose上課, 學習其他有趣又有用的烹飪技巧。


片魚小筆記

片圓身白魚的方法
(右撇子適用)

(1) 將鱸魚打直放在砧版, 魚頭向上, 魚腹在右, 魚背在左。在魚頭下巴部份會找到一個小孔, 將片魚刀(filleting knife)自這個小孔插入, 一直切到腹部, 打開魚腹將內臟取出。

(2) 在魚腮後側鰭位置切下, 兩側都要切, 然後用右手抓著魚頭向後拗, 把魚頭拗斷, 切出。

(3) 從魚頭那邊的方向開始, 在魚腹前端(近魚下巴)位置插入片魚刀, 自魚背穿出。刀子貼著魚脊柱骨一直切至魚尾, 取一魚片。

(4)  翻面, 改為魚尾向上, 魚腹仍向右, 刀子從魚尾方向開始切至魚頭方向, 取另一魚片。


Waitrose片魚課 beginner's filleting class

片扁身魚的方法

(1) 魚頭向上, 魚尾朝下。扁身魚身中間有一條虛線, 那是魚的脊柱, 用刀沿著那線垂直切下。

(2) 自那切口開始貼著魚骨從中心切向外面(向左), 直至切到邊緣魚鰭部份, 取一魚片。

(3) 將砧板連魚旋轉180度, 魚尾向上, 魚頭朝下, 現在還未片的魚肉會在魚骨的左邊, 重覆步驟(2).

(4) 翻轉魚身重覆上述兩步, 合共取得四片魚片。

(5) 取一魚片, 魚皮那面貼著砧板。先用刀子將魚片尾端約1cm長的魚肉片出, 露出魚皮部份。

(6) 左手抓著露出的魚皮, 刀子像鋸子一般片起魚肉。有需要時可以搖擺抓著魚皮的左手, 令魚片更容易片出。

其他注意事項

(1) 片魚時要用「斫/斬(strike)」的手勢, 而不是像用「鋸(saw)」的方法(片魚皮時除外)。也就是, 要每一下都切得深一點, 這樣片的魚才完整漂亮。

(2) 取出內臟後的魚是不需清洗的, 因為這樣會沖走魚的鮮味。如果內臟沁出血, 應用廚房紙抹淨。

(3) 老師說扁身魚的魚骨較適合做魚高湯, 不過我不太肯定。因為老師說的是洋人的習慣, 跟我們華人的習慣可能不同。正如老師說覺得魚腹口感古怪所以會切掉, 但我們都視魚腹(魚腩)為寶貝。又正如老師說魚骨要先切掉魚頭才做高湯前, 因為有魚頭做的湯頭比較混濁, 但我們亞洲人都經常會煮魚頭湯的。因此, 有關哪種魚骨、或魚的哪部份能用來煮湯, 我想我不會盲目照那老師的建議去做, 會再多看看書和網頁。

黑糖全麥胚芽饅頭 wholewheat wheatgerm buns

$
0
0

黑糖全麥胚芽饅頭 wholewheat wheatgerm buns
因為全麥粉筋性低, 做出來的饅頭長不高、組織粗, 口感不討喜, 所以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做全麥麵包/饅頭, 一般只用上20-50%全麥粉, 餘下的都是一般白麵粉。但我心裡不服氣, 只用上20%, 那全麥不就只是小配角了嗎? 擔起「全麥饅頭」的名號不就有點名不符實了嗎? 再加上家裡的全麥粉是高筋的,所以今次試做黑糖全麥胚芽饅頭, 我就姑且試用上50%全麥粉。的確, 做出來的饅頭鬆軟度不及白麵粉做的, 再加上胚芽, 口感更粗糙, 但麥味濃郁, 而且飽腹感十足, 感覺非常的健康啊。甜度方面不太夠, 所以我加了一些煉奶拌著吃。作為小小實驗品, 只算勉強合格, 若下次再做能調整出適當的黑糖份量就好了。

黑糖全麥胚芽饅頭 wholewheat wheatgerm buns
參考
以前將孟老師的幾個饅頭食譜整合做成饅頭, 今次再依那食譜按自己口味胡亂改改。

材料(10個中型饅頭)
水 165克 (最先只用160克左右, 先扣起5克按情況後下)
麵粉 140克 (我用了中筋00號幼麵粉)
全麥高筋粉 140克 (wholemeal bread flour)
黑糖 30克 (muscovado sugar)
胚芽 20克 (wheatgerm)
即溶酵母 4克



做法

(1) 所有材料放入搓揉成光滑麵糰 (用座地式攪拌機最高速約2-3分鐘)。

(2) 滾圓、靜置5分鐘, 分為10等份, 按需要做型, 放入鍋內室溫發酵半小時。

(3) 放入蒸鍋內蒸13-14分鐘(冷水計算), 其間鍋蓋以一木筷子稍為撐開。

(4) 關火後略等約5分鐘才開蓋取出, 拌上煉奶趁熱吃。

黑糖全麥胚芽饅頭 wholewheat wheatgerm buns

小筆記

(1) 今次嘗試了四種做型的方法: (a) 用擀麵棍擀成厚片再捲起, (b) 以壓麵機壓至薄片再捲成, (c) 不作任何壓擀, 直接搓揉成小球, (d) 將兩份小麵糰合共分成搓成四片小圓片做成玫瑰花狀, 方法很簡單, 在google搜尋「玫瑰花饅頭」就能找到很多教程。

(2) 本來想比較不同做型的口感, 不過可能因為全麥饅頭本來就不太夠鬆軟, 所以做出來效果不明顯, 除玫瑰花做型可能因為麵片較薄而較軟, 其他三種傳統做型的都差不多。因此, 下次做全麥饅頭我想我不會多花時間壓麵糰, 簡單揉成楕圓小球即可。

(3) 今次的配方份量是我自己亂試的, 結果好像不太夠甜, 下次再做會稍加糖份, 或將部份黑糖以白糖再代。不過用上50%全麥味道不錯, 胚芽也豐富了口感。而且可能因為全麥和胚芽都是粗糧, 吃後的飽腹感, 比平日吃麵包或普通麵粉做的饅頭要維持很長。

(4) 我用的黑糖是muscovado sugar, 這是西方各種黃糖中精煉度最低所以營養最豐富的, 所以我一般以它代替東方食譜中的黑糖。買的時候可專挑深色(dark)的, 若能買上指明不是由白糖或其他糖再加糖蜜(molasses)後製還原的黑糖就更好了。至於另一種在英國常見的黃糖叫demerara, 這種糖在製作過程中會利用離心機抽離水份和雜質, 同時間礦物質及營養成份也會減少, 所以若不介意muscovado的味道(有人會嫌muscovado有種焦糖味), 那用muscovado會比較好。

(5) 在其它地方全麥粉多稱為 wholewheat flour, 但英國的都稱為 wholemeal flour (雖然wholewheat 和 wholemeal 兩字在狹義上是有些微分別的)。

蘋果紅蘿蔔玉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
0
0
蘋果紅蘿蔔粟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不經不覺間, 我學習做菜已有一年多。因為我甚麼都不懂, 所以幾乎甚麼都想學, 唯一的例外是中式湯水。在Facebook上常常看到別家盡責的主婦, 每週都煮湯三五七次, 我一年多卻煮不到三次!

主要是我每次看到食譜上有中式乾貨湯料就感到頭疼。南杏、北杏還好, 因為早陣子咳得厲害要煮羅漢果水所以終於買了。但那些黨參、沙參、淮山還有那甚麼旗(剛查清楚, 原來是叫北芪...!), 雖然不難在唐人街買到, 但我總是提不起勁去買。對於這些中式乾貨我有種莫明其妙的恐懼, 它們原本是甚麼呢? 是莖還是根? 是種子還是果實? 對於不知本來面目的東西, 我有一點抗拒。

不過前幾天, 在有碗話碗的微博上看到一個湯水, 材料只有木瓜、紅蘿蔔、玉米、花生和豬肉, 沒有那些參參山山啊, 於是立刻興奮的跑到超市買材料去。我本來買了兩個木瓜回家, 想留一個煮湯用的, 但吃了一個覺得太好吃, 所以剩下的那個再也不捨得拿去煮湯了。反正家裡有兩個沒人願吃的爵士蘋果, 而S先生又說他媽媽 -- 也就是我的婆婆(香港人稱為「奶奶」) -- 經常會在澳洲的家裡煮蘋果瘦肉湯嘛, 於是我就試著用蘋果代替。味道居然不錯, 那兩個本來甜得有點怪異的爵士蘋果, 用來煮湯跟其他食材配合後, 帶出一種清甜。

好, 今年冬天我要努力學習多煮滋潤保健的中式湯水! 就由這個蘋果豬肉湯開始! (緊握拳頭堅定的點頭中!)


蘋果紅蘿蔔粟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參考
食譜我是從 有碗話碗的微博 上看到的(於2012年10月29日張貼), 不過我按我們的口味作出了一點改動, 將木瓜換成蘋果, 增加了玉米, 也沒用花生; 我也用上壓力鍋去煮。另外這是「有碗話碗」的主網頁, 她做的主菜和甜點非常美, 相片充滿漂亮的英倫田園風, 下次我想學做她的芝士蛋糕啊。

材料 (四人份)
豬肩扒 400克 (pork shoulder steak)
蘋果 2個
紅蘿蔔 4條
玉米 2條
生薑 5片(合共約1吋厚)
水 2公升*
鹽 適量

蘋果紅蘿蔔粟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蘋果紅蘿蔔粟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做法

(1) 豬肩扒割去油脂部份後切塊, 「跑活水」半小時。期間將其他材料切塊。

(2) 以暖水沖洗乾淨豬肩肉和鍋子後, 於鍋內加入兩公升暖水*及其他材料, 煮兩小時。壓力鍋則用較低壓的"設定1", 加壓20分鐘。

(3) 開鍋蓋後加入海鹽, 完成!

蘋果紅蘿蔔粟米豬肉湯 Apple Carrot Corn Pork Soup
雖然這樣稱讚自己做的菜真有點厚顏的, 但這個真的好好味! 好。好。味。啊! (這個一定要用廣東話充滿感情的唸出來) 真的! 比起牛油滿滿味道濃烈的西湯, 這種中式湯水感覺健康又溫暖, 充滿家的味道啊。:)

小筆記

(1) 「跑活水」, 是將肉類放入一鍋冷水中, 以最小火煮半小時, 通過微暖的水溫, 將肉類血管和淋巴管內的穢物逼出。跑活水期間水一定不能燒滾, 甚至不該煮至有氣泡, 所以用上直徑較大、散熱較快的闊面矮鍋子比較好。

(2) 跑活水後沖洗肉類應用暖水, 盡量減低溫差。若用冷水沖洗已泡至微暖的肉類, 溫差可能讓肉類的蛋白質收縮, 除成粗糙口感, 烹煮時也會比較不容易沁透出(或吸收)味道。這個原則亦適用於川燙。

(3) 開始煮湯時所加入的2公升水應該用微暖的水(原因同上)。但不該用直接從水喉流出的暖水, 因為一般熱水管出來的熱水所含的雜質較多, 不適合直接食用。我的方法是先用熱水壼煮一公升熱水, 再將一公升涼水加入壼內, 混成暖水後再加入鍋內。

(4) 提醒自己的事之一: 不要怕用鹽! 放不夠鹽份不單止不夠鹹, 而且讓整鍋湯水都味道都會受影響。

(5) 提醒自己的事之二: 22cm鍋子是不夠煮2公升湯水的, 要減量至1.5公升, 或跑活水時直接用壓力鍋, 那就不用多洗一個鍋子了。-_-

(6) 提醒自己的事之三: Waitrose 買的Pork Shoulder Steak 品質很好, 跑活水半小時後, 一鍋血水基本水不臭, 穢物也不多, 下次煮湯一定會盡量再買這個。如果做濃味的黑啤或紅酒燉菜, 可能懶一點不跑活水也可以接受。

小麥意大利飯 farro (emmer) risotto

$
0
0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我們吃的意大利燉飯(risotto)一般都用arborio短白米煮成。但在意大利旅行時, 經常看到菜單上有用小麥做的risotto。吃過幾次, 喜歡得不得了。原來意大利部份地區, 因氣候關係並不盛產白米, 當地人就會改用其他穀物代替白米作為主食。除了做成沙律(沙拉), 也會做意大利燉飯。正好我們在托斯卡尼入住的農場, 有生產那幾種小麥, 於是我抬了三包合共三公斤回家。前天從圖書館借來Nigel Slater 的「廚房日記二」(這本是好書! 很好看!), 當中有一張意大利粉的照片, 樣子很像意大利燉飯, 於是我就決定嘗試把意大利粉食譜改成小麥意大利飯, 希望可以仿造出記憶中的意國美味。這種farro小麥在意大利以外並不常見, 但跟spelt(斯佩耳特小麥)很相似, 可互相取代, 又或是用其他穀物, 如蕎麥也可以啊。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參考
靈感源自"Orzo with Courgettes and Grana Padano" from Nigel Slater's The Kitchen Diaries II. 不過我做了好幾個改動: (1)orzo意大利粉改為farro小麥, (2) 加入露筍, (3) 意大利pancetta煙肉改為lardons煙肉, (4) grana padano 芝士改為parmesan 芝士, (5) 大部份材料的份量因著實際方便的關係而調整了。

材料(2-3人份)
farro小麥 150克 (又名emmer, 中文譯名叫「二粒小麥」)
煙肉 125克
節瓜 2條 (courgette)
洋葱(小) 1個
白酒 125毫升
帕馬森芝士 20克 (parmesan cheese)
橄欖油 1湯匙
黑椒、鹽 適量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做法

(1) farro小麥以壓力鍋煮約15-20分鐘後*, 撈起隔水。若不用壓力鍋, 可煮大約45分鐘。期間將煙肉和洋葱切丁, 節瓜切成半月型厚片, 露筍切成短節, 芝士略磨成粗粉狀。

(2) 取一鍋(最好是闊面的淺鍋), 加入一湯匙橄欖油, 放入煙肉和洋葱, 以中度火力煮15分鐘, 期間不時拌拌, 直至洋葱變軟並呈透明狀。

(3) 倒入白酒, 火力稍為調高, 煮至白酒蒸發掉一半(我用了接近兩分鐘)。

(4) 以鹽和黑胡椒調味, 加入節瓜, 煮5分鐘。

(5) 加入已切丁的露筍, 煮約3分鐘。最後拌入farro小麥和parmesan芝士粉, 再煮1分鐘, 完成。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可惜我的farro小麥煮得有點過熟, 變得軟軟的, 失去了意大利燉飯應有的Q彈口感, 失敗! 小麥看來也太少, 下次再做要增加份量。幸好材料配合起來味道還算不錯, 雖不能成功仿造印象中的意式風情, 但還算是頓可口的晚餐吧。下次再努力, 家中還有850克的farro小麥讓我再去挑戰呢!

飯, 意大利菜, 意大利燉飯, 小麥, 節瓜, 煙肉, 露筍, 二粒小麥, farro, emmer, lardon, asparagus, courgette,

小筆記

(1) farro 是這種小麥的意大利名字, 它究竟是甚麼? 眾說紛紜, 不少意大利餐廳也弄錯, 把farro直譯為spelt甚至是buckwheat。我在網上查了很久, 才確定它英文叫作emmer, 中文譯名叫「二粒小麥」, 是一種跟斯佩耳特小麥(spelt)非常非常相近的小麥。除了二粒小麥(farro), 意大利人還會用蕎麥(buckwheat)、斯佩耳特小麥(spelt), 甚至是大麥(barley)做意大利燉飯(risotto)。相對於白米飯, 穀物做的risotto有嚼勁又帶麥香, 纖維質更豐富, GI值亦更低, 對於需要注意血糖水平的人來說, 會比白米飯更健康一點。在英國我暫時沒看到有普通超市賣farro (可能在專賣意大利食物的deli會有), 不過它跟在英國常見的spelt小麥在品種和味道很接近, 所以可以用spelt去代替。

(2) 今次我參考網上找到的方法, 將farro用壓力鍋以較高壓的設定二煮了20分鐘, 但我覺得太軟, 缺乏了意大利飯應有的Q彈口感, 下次我會嘗試只煮15分鐘, 或改用較低壓力的設定一。注, 如所用的小麥帶有穀殼, 最好能預早一天用清水浸泡。

(3) (這是我自己的小小觀察+經驗, 不一定正確, 若有錯請指正) 洋葱要煮成透明最重要的是火力不能強, 油亦不能太少, 一個洋葱無論如何也要用接近一湯匙的油才不會變焦變黃, 這些跟煮食期間不時拌拌一樣重要。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
0
0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這幾年很流行的免揉麵包(no-knead bread), 聲稱不用揉搓, 單靠長時間發酵和鑄鐡鍋的聚溫能力, 就可以做出外皮薄脆、內裡鬆軟的歐式麵包。很多博客都大讚這方法甚妙, 而且失敗率很低。很久以前我做過一次, 但失敗率很低的的食譜居然都讓我失敗了(我那地獄級煮婦的名號真不是白賺的...)!! 那時候我真的對做麵包毫無概念, 只懂跟著食譜完全照做, 從沒想過自己家裡的溫度, 還有所用的麵粉, 對做出來的麵包可能都有影響。現在想來那麵包可能有點發酵過度, 組織不鬆軟, 半個大洞也沒有, 味道也有點太酸。雖然現在我對做麵包還不太懂, 對揉麵、發酵、整型等等都非常的一知半解(okok, 已有計劃去上麵包課了!), 但或許, 我只是說或許吧, 今次會比較好運氣, 能做出比較像樣的免揉歐式麵包? 反正材料簡單, 工夫也不多, 就再給自己一個機會試做免揉麵包吧。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參考
主要根據2006年載於紐約時報的免揉麵包原文: Recipe: No-Knead Bread by Jim Lahey, Sullivan Street Bakery. 不過我將一半高粉用全麥高粉代替了。另外也參考了孟老師寫的中文版本: 神奇的免揉麵包, 她還寫了利了康寧鍋具去烤的要點, 家中沒有鑄鐡鍋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材料
高筋麵粉 225克 (strong bread flour)
全麥麵粉 225克 (wholemeal/wholewheat flour)
快速酵母 1/4茶匙 (quick yeast, 不用先加水的那種)
餐桌幼鹽 11/4茶匙
微暖的水 400毫升
種子 一小把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做法

(1) 兩種麵粉先放入鋼盆混合, 加入其他材料, 以膠刮刀攪拌成團。不需揉或拌至起筋, 只要混合至看不到麵粉(所有粉類都濕透)就可以。

(2) 蓋上保鮮膜, 置於室溫中12-18小時(視乎室溫而定), 或可放於冰箱中更長時間。我首先在室溫中放了兩個多小時, 但那時候麵糰已發起了50%, 我大驚, 擔心會過度發酵, 於是急急把它移到冰箱, 再放了18小時。取出後再多放了一個小時回溫才再整形。

(3) 麵糰表面充滿氣泡就表示第一次發酵完成, 麵糰約漲大了兩倍。此時可將鑄鐡鍋連同鍋蓋放入烤箱中層, 預熱至攝氏230度。

(4) 以刮刀將麵糰刮出, 放在鋪有高粉的平面上, 以摺疊的方式整形後, 在表面撒上高粉, 最後發酵30分鐘。

(5) 取出鑄鐡鍋(小心燙傷!), 將麵糰丟入鍋內, 我隨手撒了一小把種子在麵糰表面。蓋上鍋蓋烤25-30分鐘, 然後再烤10-15分鐘。起鍋後的麵包, 用手輕敲會有清脆空洞的聲音。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基本免揉麵包 basic no knead bread
切開麵包後, 我失望了。雖然有點孔孔, 但看來好像還是有點紮實。但現在寫筆記時再看清楚, 才發現原來我把時間弄錯了。我只烤了15分鐘就取出鍋蓋, 然後再烤了30分鐘! 實際是應該先烤30分鐘才取出鍋蓋再烤15分鐘的。或許因為這個原因, 令我的麵包膨脹不足, 內部組織的孔洞也不夠多???

另, 這麵包我真是一邊做一邊罵的, 因為實在太難操作, 很黏手, 感覺很髒! 我家明明有台拌麵機(stand mixer)可以揉麵, 苦活給機器做不就ok了嗎? 為甚麼要去做免揉麵包呢? 沒有下次了, 我不會再做, 我以後也不會再做這種麵包了...  (其實心中更不服氣為甚麼人人都說這麵包容易做, 但我卻感到很困難呢?)

但吃了兩口後, 我改觀了。外皮薄脆這個是當然的, 但重要的是裡面的味道真的不錯, 比一般用直接法只發酵兩小時做的麵包多了一種層次。我想起有本烘焙書上曾說, 歐包的獨特味道, 是因為長時間的發酵, 讓酵母和細菌有機會產生微量的酒精和酸(主要是acetic acid, ascorbic acid), 所以就會有種特殊的風味。或許免揉麵包經十多廿小時發酵後, 也有這種效果?

嗯, 雖然操作過程很髒很messy, 但我想也值得再試試。下次讓我再多用些手粉, 也要記得要先烤25-30分鐘才取出鍋蓋!!!! -_-

小筆記

(1) 我看其他烘焙書都有提及酵母和鹽不該直接放在一起, 否則鹽可能會殺死酵母, 所以加入材料時最好把兩者分隔放在盆子的兩邊。

(2) 高粉要大手的、重重的撒, 否則真的很黏很難操作。很多人都說「將麵糰順勢丟入已預熱的鍋子內」, 但我的麵糰實在太黏, 根本不能丟入, 最後就用刀子沿底部將麵糰割出來。

(3) 印像中上次做的免揉麵包太酸(那次放在和暖的熱水爐房中發了18小時), 今次算是剛好, 有輕微的酸, 大約跟平日在店裡買到的歐式麵包差不多, 看來先放室溫再放在冰箱發酵ok啊。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
0
0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繼上次的蘋果豬肉湯後, 今次再試做一種不用中式藥材乾貨的湯水: 南瓜排骨湯。本來我是想再煮節瓜排骨湯(前幾天煮過不過失敗了), 去到超市才發現節瓜賣光。英國的超市, 瓜類蔬菜本來就不多, 不就是南瓜、節瓜、青瓜和木瓜, 最後只好買南瓜代替。我對南瓜湯的印像一向就是南瓜煮得軟透、混入奶油後再打個稀巴爛的西式濃湯。雖有聽說過南瓜煮的中式湯水, 但心裡總擔心味道會怪怪的, 所以買的不情不願。幸好煮出來並不難喝, 跟西式南瓜湯也沒有半分相似。喝了一口後, 幾乎記不起這是南瓜, 味道跟排骨也搭配, 沒有違和的感覺。雖然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節瓜排骨湯的味道, 但這個也不錯, 最後我們二人居然喝光了近兩公升的湯呢。(噢, 今晚會整晚要上洗手間嗎...?!)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參考
在google搜尋到的「南瓜排骨湯」食譜, 絕大部份都加入了其他材料, 例如百合、蜜棗、赤小豆等等, 這些東西我家沒有, 於是就試試自己亂亂做一個只有南瓜和排骨的版本。

材料 (2-3人份)
南瓜 半個(原重量約680克, 去皮去籽去瓜瓤後剩450克)
排骨 550克 (pork spare-ribs)
清水 2公升
鹽、白胡椒 適量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做法

(1) 取一鍋, 放入1.5公升冷水和排骨, 以最小的火力跑活水45分鐘。

(2) 以暖水沖洗乾淨排骨和鍋子, 切件, 再加入兩公升溫水, 煮至沸騰後上鍋蓋煮1小時15分*, 期間將南瓜去皮、去籽、去瓜瓤並切塊。

(3) 加入南瓜塊, 上鍋蓋續煮10分鐘, 加入海鹽和白胡鹽調味, 完成。

南瓜排骨湯 pumpkin and spare ribs soup
完成! 可能我煮南瓜的時間不長, 只有10分鐘, 又沒有放其他配料, 所以味道不算太甜, 偏向清淡。雖然不難喝, 但我想我還是喜歡節瓜排骨湯多一點。

不過這湯水很簡單, 只需要兩種材料順序加入就是, 味道清淡, 對腸胃沒甚麼負擔, 偶爾煮煮也好。最困難的部份, 可能就是我自己把6寸長的排骨砍開3-4節。英國超市賣的排骨都是烤焗或BBQ燒烤用的, 販賣新鮮肉的肉桌職員也沒有幫客人砍件的服務, 所以這幾年除了回港探親, 我都沒吃過這種正立方體的小排骨。

直至今天下午, 我終於忍受不住, 跑去買了一把西式砍骨刀(cleaver)! 初次使用, 還是不太適應, 最初砍的幾條, 邊緣都參差不齊, 超醜的, 右手食指還因受壓的關係起了一個小水泡。後來越砍越好, 但以後還是要多加練習。不過我還是很高興, 因為以後除了可以煮排骨湯, 還可以蒸排骨, 也能砍雞骨或牛骨去煮高湯啊。:)

小筆記

(1) 我看到網上部份食譜提到煮南瓜湯可以不去皮, 不過我買的那個南瓜外皮很醜, 滿是疙瘩, 所以我用刀子剖去外皮了。

(2) 有些南瓜湯食譜會將南瓜跟排骨一同放入鍋中煮上一小時以上, 煮得南瓜軟爛, 吃來綿綿的。但我希望南瓜能保持多一點口感, 也不想湯水看來太混濁 -- 我總覺得中式湯水應該要清晰見底的, 這純粹是我的個人偏好, 沒任何事實根據 -- 於是我在最後十分鐘才放入南瓜。效果不錯, 南瓜沒煮得軟爛, 但咬下去不覺硬, 大約跟熟透的蜜瓜差不多。

(3) 英國的排骨需要跑活水的時間比豬肩肉要長, 一般要用45分鐘才能把異味辟除。若不能去清腥臊味, 可多放兩片薑片跟排骨同煮, 或是先將排骨以料酒、薑絲等等醃一會。

(4) 今次因為時間不足, 排骨合共只煮了1小25分鐘。記得之前我煮節瓜排骨湯, 合共煮了2小時, 而那次的豬肉的確比今次的鬆軟, 用手或叉子可以輕易撕開。雖然今次煮1小時25分鐘也能接受, 但下次我會盡量煮至2小時, 或是嘗試煮1小時45分鐘。

節瓜排骨湯 courgette soup with dried shrimps and scallops

$
0
0
瑤柱蝦米節瓜排骨湯 courgette soup with dried shrimps and scallops
又來一個超級簡單的中式湯水。上星期試煮過一次, 但因為節瓜太早跟排骨一起放入鍋, 最後煮得爛透, 賣相不好之餘也毫無口感。今次改為最後10分鐘才放入節瓜, 效果好多, 但還是有點太熟, 下次看來煮6-7分鐘就好。再煮這湯, 樣子還是不太好, 排骨的邊緣砍得不夠整齊, 節瓜也有點過熟而太軟爛。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味道很好, 這才是最重要的嘛! (自我安慰中... 但... 其實瑤柱蝦米一大把的下, 是不可能不鮮甜不好喝的吧? )


瑤柱蝦米節瓜排骨湯 courgette soup with dried shrimps and scallops

參考
我隨手亂亂做的。

材料(2-3人份)
節瓜 兩條 (courgette)
排骨 550克 (pork spare-ribs)
蝦米 一湯匙
瑤柱 兩湯匙 (即乾貝, 我用的是迷你瑤柱, 只有約指甲大小)
鹽、白胡椒 適量

做法

(1) 取一鍋, 加入1.5升水、已跑過活水的排骨、蝦米和瑤柱, 煮至沸騰後上鍋蓋轉小火煮1.5小時。期間將節瓜以滾刀切方式切厚片。

(2) 加入節骨片, 上鍋蓋續煮10分鐘, 關火, 加入鹽和白胡椒調味, 完成。

小筆記

(1) 其實courgette的中文是甚麼呢? 有些人說是翠玉瓜(台稱「西葫蘆」), 但也有些人說是節瓜。中文版的維基百科說courgette 和 zuccini 都是翠玉瓜。不過, 我發現有時候在英國買的courgette, 表面是有一層幼毛, 拿上手大力握著會感刺痛, 這方面跟節瓜比較相像。不過, 也不是每次買courgette都有幼毛的, 有時候也是表面光滑偏向像翠玉瓜的... 總之我也不清楚, 暫時先叫它作節瓜好了。

(2) 今次煮的排骨是前幾天煮南瓜排骨湯時一起跑活水的, 之後再裝在保鮮袋中放冰箱, 這樣比較方便, 也較省爐火。

(3) 因為我用的是指甲大小的迷你瑤柱, 所以不用預先浸水也可以。若用較大的瑤柱粒, 可先用冷水浸泡, 之後再連同浸過瑤柱的水倒了鍋中。

(4) 這湯我上星期煮過一次, 但因為節瓜太早跟排骨一起放入鍋, 最後煮得爛透, 賣相不好之餘也毫無口感。今次改為最後10分鐘才放入節瓜, 效果好多, 但還是有點太熟, 下次看來煮6-7分鐘就好。

煎扇貝 pan-fried scallop

$
0
0
煎扇貝 pan-fried scallop
昨天經過超市, 看到海產櫃檯有些直徑超過一吋多的扇貝, 樣子非常的誘人。想來, 除了上次上烹飪課, 我其實沒有煮過扇貝或帶子, 也不懂得煮, 於是買了六顆回家。翻了一些食譜, 發現煎扇貝真是相當的簡單, 但食譜卻不一定寫得清楚明白。扇貝如何正確煮出金黃焦糖色的表面? 又不會煮得過熟變成橡皮膠擦般的口感? 煮扇貝前要怎樣處理? 橙色那部份可以吃嗎? 看了一堆網頁後,
我才終於提起勇氣煮那六顆貴三三的扇貝。效果還蠻滿意的, 完全沒有過熟啊! 而且橙色那部份(扇貝卵)非常的美味, 幸好沒聽從美式食譜的指示把它丟掉呢!


煎扇貝 pan-fried scallop
材料
扇貝 六顆
油、鹽、黑胡鹽 適量

做法

(1) 將橙色部份用刀子割下, 保留。

(2) 每顆扇貝都有一條白色的肌肉, 約半吋至一吋。那是扇貝黏著外殼的肌肉, 質感很韌, 可用手指撕下丟掉。

(3) 預熱平底鍋, 加入食油, 火力調較至中等偏小的程度, 按扇貝的大小次序放入鍋內(大的先放), 再在表面撒上調味料。

(4) 大約三分鐘後(視乎扇貝的大小), 扇貝面向鍋子的一面會煮成金黃色, 邊緣帶點焦黃, 這時候就可以把扇貝翻面, 加入橙色的部份, 再煮大約半分鐘。完成。

小筆記

(1) 橙色的部份是扇貝卵(英文叫 coral), 很好吃的! 歐洲人大多視那部份為寶貝, 不過美國人普遍不吃, 所以我看過兩個美式食譜都叫人把它丟掉! 這部份比扇貝白色的主體更容易煮熟, 所以最好在最後半分鐘才放入鍋內。

(2) 扇貝上那條白色帶韌的肌肉, 我嘗試過用刀子去割走, 但發現這樣很容易會割掉可吃的部份, 非常浪費, 後來發現用手撕走比較容易。

(3) 扇貝只需煮3-4分鐘就熟了, 所以最好把較大的先放入鍋中, 較小的後放, 避免將較小的扇貝煮得過熟。

(4) 盡量不要移動它們, 否則會影響上色的程度和烹調的平均度。應最少等兩分鐘後才翻開檢查上色程度。

(5) 這些扇貝在英國稱為King scallop, 算是比較大型的。我買了六顆, 合共240多克, 即平均每顆為40克, 直徑大約是1吋至1.5吋。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
0
0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Instagram上看到好幾位網友剛買了Rachel Khoo的 "The Little Paris Kitchen", 而且很快就跟食譜做出不同的菜式。其中有一個燉蛋, 看來簡單漂亮, 我家冰箱又剛齊備所需的材料, 於是我也決定跟風做一個。除了Rachel Khoo原食譜中的雞蛋和法式酸奶油分開的做法, 我另外出於好奇地還嘗試把兩者稍稍拌過才燉, 結果居然得出截然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蠻有趣的。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參考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from The Little Paris Kitchen: Cooking with Rachel Khoo by Rachel Khoo, 不過我更改了份量, 也將原食譜的藍波魚子(lumpfish roe, 也即日文的tobiko飛魚子)改為三文魚子(紅鮭魚子, salmon roe, 即日文的ikura)。

材料 (4人份頭盤, 或2人份晚餐)
法式酸奶油 200克 (creme fraiche)
雞蛋 四顆
三文魚子 適量 (鮭魚子 salmon roe, 我用了約4湯匙)
鹽、黑椒、肉荳蔻(nutmeg) 適量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做法

(1) 預熱烤箱至180度, 將鹽、黑椒粉、肉荳蔻加入法式酸奶油中, 拌勻。

(2) 將一半的法式酸奶油平均倒入兩個小燉碗中, 打入雞蛋,加入餘下的法式酸奶油。(我將其中一碗稍稍拌過, 讓雞蛋和酸奶油混合起來)

(3) 將燉碗放入一個烤盤或鐵鍋中, 注入暖水至燉碗一半的高度, 放入烤箱中烤15-20分鐘。

(4) 出爐後加入三文魚子, 完成。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法式酸奶油燉蛋 eggs in pots (oeufs en cocotte)
左邊的是依照Rachel Khoo原食譜的燉蛋, 蛋白跟法式酸奶油並沒有混合。慕絲般幼滑的酸奶油, 凝固了的蛋白, 半熟流心的蛋黃, 還有鹹脆的三文魚子和香甜的玉荳蔻, 味道口感都很豐富, 讚! 不過對某些人來說一大口一大口的吃法式酸奶油可能會略嫌太膩, 但我卻蠻喜歡呢。

至於右邊那個是我自己亂做的小實驗, 雞蛋和法式酸奶油都稍為拌過, 烤出來的口感像港式甜點「冰花燉蛋」, 實在有點普通, 唯一的好處是酸奶油吃來沒那麼膩吧。簡單來說, 今次這個小實驗證明Rachel Khoo的原食譜要好吃多啊!

這法式酸奶油燉蛋的材料還可以有很多變化, 除了魚子, 也可以用蘑菇、露筍等等, 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加入自己喜歡的食啊。:)

小筆記

(1) 原食譜的份量為150克法式酸奶油, 但因為我不想把剩下的酸奶油倒掉, 所以用了全杯200克。因此酸奶油比例好像太高, 跟雞蛋拌勻的那碗燉蛋凝結得不太好, 還有點水水的。而且感覺也有點膩, 下次再做我會只用150克甚至更少的酸奶油。

(2) 原食譜建議在食用前撒上新鮮的蒔蘿(dill)或是巴西利(parsley)作點綴裝飾, 不過我預計之後幾天都不會用上這兩種食材, 所以不想額外花錢買。:P

(3) 因為我做的是雙份(每碗有兩顆蛋), 所以按原食譜烤上15分鐘後蛋白仍未完全凝固, 最後酵了20分鐘才完成。若做單份的, 應該烤15分鐘就可以了。另, 容器最好選淺闊的燉碗或茶杯, 不要選高窄的杯子, 否則燉蛋中心很難烤熟。

(4) 法式酸奶油(creme fraiche), 也有人稱為「發酵酸奶油」, 跟一般酸奶油 (sour cream) 最主要的分別是法式酸奶油的脂肪含量比一般酸奶油要高大約兩倍, 口感更稠密, 當然也就更好吃囉! 若要以一般酸奶油去代替, 必需要用全脂的一般酸奶油。

另外, 一般酸奶油在沸點會出現油水分離的現象, 因此並不適用於烹煮熱菜。勉強的解決方法是在接近沸騰時加入少量粟粉(玉粉澱粉)。不過這有可能會影響味道, 所以在英國烹調熱菜, 大多會用重奶油(Double cream)或 法式酸奶油(Creme fraiche)。

又, 雖然兩種奶油都利用了細菌達到酸化的效果, 但傳統上法式酸奶油多會用未經巴氏高溫消毒 (pasteurization) 的牛奶, 酸化的媒介是牛奶中天然的細菌, 而一般酸奶油則將細菌人工嫁接到已經巴氏消毒的牛奶中。雖然因為食物安全的緣故, 現在英國買的法式酸奶很多都改用經巴氏消毒的牛奶 (pasteurized milk), 但若有需要(如孕婦、小孩、老人或抵抗力較差的人), 購買前最好看清楚包裝上有沒有寫明經巴氏消毒的(pasteurized)。

蔬菜天婦羅 vegetable tempura

$
0
0
蔬菜天婦羅 vegetable tempura
家中有兩條節瓜放了很多天, 快要變壞, 但最近才用節瓜做過小麥飯, 還可以做甚麼呢? 翻食譜書時想起上次在Waitrose烹飪班學過的大蝦天婦羅, 於是就想用同一個配方試做蔬菜天婦羅。做得不好, 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但在過程中學會了不少, 下次應該會炸得更好吧! :)


蔬菜天婦羅 vegetable tempura
參考
除了Waitrose Cookery School 的筆記本, 另外我還參考了以下這幾個網頁:
Just Hungry: Vegetable Tempura
BBC GoodFood: Vegetable tempura with soy & dipping sauce
Masa之料理ABC: 一流日本料理天婦羅 (推薦!)
BBC: Tempura vegetables with dipping sauce

材料 (原以為是二人份, 但絕對足夠作為三至四人的主菜份量!)
節瓜 (中) 2條 (courgette)
茄子 (中) 1條
蕃薯 (小) 1個 (地瓜)
紅蘿蔔 (中) 1條
荷蘭豆 約90克 (mangetout, snow pea, 雪豆)
粟米筍 約80克 (baby corn)
粟米油 600毫升 (視乎鍋子大小)

天婦羅麵糊
低筋麵粉 120克 (可用90克普通中筋麵粉 + 30克粟粉代替)
粟粉 20克
蘇打粉 半茶匙 (sodium bicarbonate, baking soda)
有汔蘇打水 180毫升 (soda water, 需先冷藏至冰凍)
冰水 20克

另, 最好備有溫度計, 以不需要手持、放在鍋內也能清楚看清度數的為佳。我用的是果醬溫度計(jam thermometer), 這種溫度計同時也能適用於量度熱油的高溫。

蔬菜天婦羅 vegetable tempura
做法

(1) 蔬菜洗淨後以廚房紙徹底抺乾。將天婦羅麵糊的材料混合, 注, 粉類最好先過篩。

(2) 食油加熱至170度, 加入已沾天婦羅麵糊的蔬菜塊, 按食物厚度炸約2-4分鐘。

(3) 撈起後放在鋪上廚房紙的碟子上, 再在上面多鋪一張, 盡量把油份吸掉。

蔬菜天婦羅 vegetable tempura

小筆記
(1) 今次的份量主要是根據Just Hungry的食譜設定的, 雖然我的食材跟她的有差異, 但基本上份量相同, 而她說這是二人主菜或四人前菜的份量。但, 我最後炸出來實在太太太太太多了! 真的很多。坦白說, S先生跟我都是大胃王, 平日我倆能合力吃上人家的三人份, 但今次奮力狂吃只能吃完七成, 所以我覺得原食譜的份量能做4-5人的主菜。

(2) 正宗的天婦羅麵糊是有雞蛋成份的, 我在Waitrose學到配方其實比較像英國人的炸魚麵糊。下次有機會我會學做有雞蛋的日本配方, 到時再比較兩者的手感吧。

(3) 天婦羅要做得好吃, 最重要的應該算是溫差吧。麵糊要冷, 油要夠熱, 才能做出鬆脆的外皮。這原理亦適用在西方的炸魚和炸薯條上, 有外國名廚(Rick Stein)就曾指出要做出好吃的炸魚, 麵糊要冷藏至攝氏6度, 而油需要在180度。的確, 因為我的鍋子不大, 所以大約分成五六批去炸了, 炸到最後的一兩批雖然溫度能準確維持在170度, 但反而沒之前的鬆脆。我想是麵糊放久變暖了的緣故吧? 下次再做我會把裝有麵糊的碗子, 冰鎮在一盆有冰塊的冰水裡去保持溫度。

(4) 綜合了五六個中外網頁, 大部份都說炸天婦羅最適合的溫度是攝氏170度。而且很多網頁都介紹一個不需用溫度計的方法去測試溫度: 滴一點麵糊入鍋內, 若麵糊先沉到一半才浮上油面的, 那代表溫度剛好。立即浮在表面的就代表太熱; 一開始就沉底的就是不夠熱。但我覺得這方法很難, 可能因為我用的油量不算多, 熱油只有約兩吋高(我用的鍋面直徑為18cm), 滴麵糊入油鍋後又有泡泡冒出, 所以我根本看不清楚麵糊有沒有沉底或沉到中間, 最後還是不能偷懶, 要拿出溫度計。

(5) 另, 麵糊中的水份能迅速蒸快, 也能加強鬆脆效果。方法之一是用酒精(沸點比水要低), 因此有日本人會在天婦羅炸漿加入清酒或燒酌, 英國人也會用啤酒甚至烈酒(如伏特加)做炸魚。另一個方法是用有汔的蘇打水做天婦羅或炸魚的麵糊, 或加入1/4-1/2小匙蘇打粉。

(6) 加入蔬菜塊後油溫會立即降低10-30度不等, 絕對會影響口感! 我最後發現了一個小方法: 就是先用中度火力將食油加熱, 當溫度計升至170度時, 立即將火力調高, 再盡快加入蔬菜塊, 這樣溫度就能保持在170度了。

(7)- 油炸時間跟食物厚度、性質有關, 我的蔬菜塊大約都切成1-2cm的厚度, 油炸時間如下: 節瓜、南瓜、紅蘿蔔用四分鐘, 茄子、荷蘭豆用三分鐘, 開邊的粟米筍用兩分鐘。

(8) 其他小提示:
- 麵糊切勿過拌, 否則會有麵包的口感, 有少量麵粉顆粒是正常的。
- 不要一次過放太多東西入鍋入, 否則油溫會急降, 口感不佳。
- 要不時將沉到鍋底的麵糊撈起, 否則會令油溫降低。這些經油炸的小麵粒可保留, 據說加入飯團或烏冬(烏龍麵)中會很美味的(不過我沒試過)。
- 天婦羅下油鍋後千萬不要碰它們, 也盡量別將天婦羅翻面, 因為這樣會令油溫降低。(其實說來說去都是擔心油溫降低啊!)


低溫油封三文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
0
0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這道菜的筆記, 在六月時已在舊網誌中寫過一次(面書連結按此), 不過搬到blogspot後還未有時間補回。今次重做已是第三次試做, 在溫度和時間方面再作出修改, 終於同時認合到S先生和我的喜好, 暫時算是比較滿意的一次, 所以再把舊文修改重貼, 方便自己下次再做可以參考。這道油封三文魚出自「肥鴨」名廚Heston Blumenthal, 我當然沒財力購買那台能精確控制溫度的真空低溫烹煮機(sous vide machine), 於是在家裡用能耐高熱的"高湯專用保鮮袋" 及導熱能力弱的鑄鐵鍋, 「山寨」出一個「平民版本」。

這種烹調方法背後的科學理論是: 其實食物不一定需要煮至攝氏100度的, 只要時間夠長﹐就算溫度低一點﹐食物內的菌都會被殺死 -- 想來其實很有道理, 用來消毒牛奶和乳產品的巴氏消毒法(pasteurisation), 常用的標準是在攝氏七十多度煮十來秒, 也不足攝氏100度啊。根據Heston和其他真空低溫烹調法的擁護者, 魚類的蛋白質被加熱至某個溫度(我忘了準確數字, 大約是六十多七十度), 就會開始變質, 口感﹐變得又粗又「霉」。若以真空低溫烹調法烹煮, 魚肉就能保持鮮嫩。此方法亦適用在其他肉類, 特別是牛柳、鴨肉等等, 這也是高級餐廳做的鮭魚和牛扒都特別鮮美嫩滑的原因 -- 很多餐廳都先把牛扒用真空袋密封以低溫隔水煮熟, 然後在上碟前才在鐡版上稍稍煎香。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參考
"Sous Vide Salmon with Bois Boudran Sauce" from Heston Blumenthal at Home.

材料
三文魚柳 兩片(鮭魚, salmon, 約280克)
橄欖油 80毫升 (視乎魚柳大小以定)
牛油 15克
黑胡椒、海鹽 適量

另外, 要有一個專門用作保存高湯的保鮮袋; 暫時我只看到有Poly-Lina Pour & Store 這品牌。我不大清楚港台有沒有賣, 事實上這種好物在英國也不算太流行, 始終親手做手作高湯的人也不算很多, 所以並非每家超市也有賣, 那時我跑了五家大型超市才找到呢(提醒自己: Surrey Quays Tesco 和 Bugsby Way Sainsbury 都有售), 價錢大約是一磅多有8個。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做法

(1) 三文魚柳洗淨, 以廚房紙徹底抹乾, 平放入高湯袋底, 撒入調味料。

(2) 加入橄欖油直至蓋過整片魚柳, 將袋內空氣盡量壓出封好高湯袋口。

(3) 燒一鍋熱水至56度, 轉至最小火力, 放入高湯袋, 再在上面放一只碟子或小碗, 確保高湯袋沒有浮起來。

(4) 關火, 上蓋。大約10分鐘後以溫度計檢查水溫, 這時候我的已跌至53度, 稍稍開小火加熱至56度立即關火, 再上蓋(很快, 不超過十秒)。

(5) 再過5分鐘後從鍋子內取出高湯袋, 這時的溫度約54度, 有點燙的, 請小心。預熱平式鍋, 加入牛油。

(6) 將魚柳放在已預熱的平底鍋上, 魚皮一面貼著鍋, 下鍋後別碰它, 大約45秒左右, 魚皮就被煎得脆脆, 近魚皮的部份也會比較熟一點, 。(喜歡鮮嫩口感的可按Heston原食譜提議的30秒)

(7) 將魚柳放在沙律(沙拉)或配菜上, 完成。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低溫油封鮭魚 sous vide salmon confit
這個三文魚, 我首次做的時候煮了馬鈴薯作配菜, 上次則煮了一個菠菜, 今次更懶惰, 只用了超市包裝好的雜菜沙律... 不過同時經我還做了法式酸奶油燉蛋煎扇貝啊, 成為一個「海鮮套餐」。嘻嘻, 樣子能騙騙人嗎? 不過全部東西都很容易做, 三道菜加上來再加上拍照, 只需一小時不到, 是個蠻便捷的簡易快餐啊!

小筆記

(1) Heston說煮三文魚的最佳溫度是50度﹐我也看過另外幾個食譜﹐推薦大約52-54度,所以我第一次試做時, 就將水溫保持在50-54度之間, 再按食譜在平底鍋煎30秒。最後煎出來的顏色跟三文魚刺身相近, 呈鮮橙色。我蠻喜歡那次的口感, 但S先生說看來好像太生, 雖然知道應該熟了, 但心裡始終有點不習慣。於是第二次我就加熱至65度, 再慢慢讓水溫自然下降至55度, 再煎30秒。這次S先生覺得剛好, 但我卻嫌有點過熟(當然比平日將一片三文魚放在油鑊上煎要好多了)。於是今次我嘗試將水溫控制在53-56度, 再煎45秒, 終於得出大家都喜歡的口感。說真的, 我很滿意啊! (所以才決定要重寫這篇, 把喜歡的溫度和時間設定記下, 方便下次再做)

(2) 三文魚最好挑有皮的, 才能煎出香口脆脆的魚皮啊。另, 魚柳的長度不要比高湯袋的闊度長, 最好不超過手掌的長度, 否則魚柳不能在高湯袋內平放, 就要用上比較多的食油才能將整片魚柳蓋過。若魚柳太大片或太長, 請先切成合適長度 <-- 這句主要是寫來提醒我這個懶人的!

(3) 除了黑胡椒和海鹽, 也可按個人喜好加入蒜頭、香草包(bouquet garni)等等。

(4) 魚柳經15分鐘低溫烹調後, 雖仍然帶粉橙色, 但魚肉已被煮熟, 用筷子或匙羹取出很容易令魚肉散開(我。的。慘。痛。經。驗。啊!)。下次我會嘗試先將高湯袋內的橄欖油倒掉, 預熱好平底鍋後, 才將魚柳輕輕從高湯袋中滑到平底鍋上。

用石板再做免揉麵包 no knead bread with baking stone

$
0
0

再做免揉麵包 no knead bread again
自從開始對做麵包產生興趣後, 一直默默地看書和爬論壇文章(我強烈推介The Fresh Loaf, 這網站有很多手作麵包愛好者交流討論。除了歐包, 也有很多不同的麵包製作方法和例子, 如中種、液種、老麵、滲透法等等, 很精彩很長知識啊)。看了一大堆資料後才知道使用烘焙石板能大大改善麵包質感, 但價錢相當驚人, 花幾十磅買塊石頭回家, 我無論如何也捨不得。好不容易等到商店有次貨出清, 我才終於買了一片回家。因為想測試使用烘焙石板是否真能改善麵包質感, 我再次做了免揉麵包。比較之下, 用烘焙石板做的內部粗織比較開放, 真的有較大的洞洞啊! 看來也好像更像外面買到的歐包了。雖然距離成功和滿意還有很遠的路, 但我想用烘焙石板的確有幫上一把啊!


烘焙厚石板 BAKING STONE
在網店買這片石板時, 產品描述只說它有輕微花痕, 但不影響功用, 所以我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有多壞。送來以後我檢查了好一會, 才在最最右下角的部份看到一條2cm長的花痕。就因為這道幾乎完全看不見的花痕, 就省回了近20磅! 噢耶~ 慳家煮婦萬歲! 雖然不知怎的明明說買石板卻又多買了一個藤籃、割麵刀、麥芽粉和電子量匙... 

對了對了, 這電子量匙精確度達0.1克的。我對份量有種近乎強逼症的偏執, 每次看到1/4茶匙酵母就感到很不安 -- 1/4茶匙真的很少啊, 雖然我每次都會拿一把小刀在1/4量匙表面輕割撫平, 但還是非常的不安, 因為稍稍用力一點點就能相差0.1-0.2克。雖然0.2克聽來好像很少, 但可能跟建議用量相差15-20%了 -- 我不知有多少人能對我這種偏執有同感, 總之, 看到這種電子量匙我就不顧一切的買下, 決定以後做麵包要把鹽和酵母的份量準確記下。

再做免揉麵包 no knead bread again

參考
配方跟上次做的「基本免揉麵包」完全一樣, 不過今次沒有加入種子, 也改成用烘焙石板, 及以噴壼灑水(上次用鑄鐡鍋, 另外再在烤箱底部放了一盆熱開水)。

材料
高筋麵粉 225克 (strong bread flour)
全麥麵粉 225克 (wholemeal/wholewheat flour)
快速酵母 1/4茶匙 (instant/easy yeast) (1.3克)
餐桌幼鹽 11/4茶匙 (9.5克)
微暖的水 400毫升 (我用80毫升熱開水+320毫升涼開水)

再做免揉麵包 no knead bread again

做法

(1) 兩種麵粉先放入鋼盆混合, 加入其他材料, 以膠刮刀攪拌成團。不需揉或拌至起筋, 只要混合至看不到麵粉(所有粉類都濕透)就可以。

(2) 蓋上保鮮膜, 置於室溫中12-18小時(視乎室溫而定), 或可放於冰箱中更長時間。今次我在室溫中放了18小時才整形。

(3) 這時 麵糰表面已充滿氣泡, 表示第一次發酵完成, 麵糰也漲大了約兩倍多。此時將烘焙石板放入烤箱中層, 預熱至攝氏230度。

(4) 以刮刀將麵糰刮出, 放在鋪有高粉的平面上, 以摺疊的方式整形。再轉移到一片表面已撒上高粉的曲奇烤板(cookie sheet, 用其他碟子也可以), 最後發酵30分鐘。

(5) 將麵糰從曲奇烤板上滑入已預熱的烘焙石板上, 以噴壼往烤箱的牆壁噴水, 於首15分鐘每隔四五分鐘噴一次。25分鐘將溫度調低至210度, 再烤20-25分鐘。在最後10分鐘麵包表面可能會上色極快已烤得顏色過深, 我在麵包表面鋪上一張鍚紙(鋁紙)。

(6) 烤好的麵包, 用手輕敲會有清脆空洞的聲音。麵包最好能等到完全降溫至室溫(約需數小時)才切開, 切開後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保存。

再做免揉麵包 no knead bread again
跟上次一樣有脆脆的外皮, 但裡面的麵包組織明顯比較開放, 洞洞較多, 吃來也好像更軟。

將來有機會會再多研究烘焙石板的使用, 然後再報告吧!

蜂蜜柚子瑪芬 honey citron muffin

$
0
0
家中的麵包吃光, 臨急臨忙下做了瑪芬(麥芬, muffin), 用上現成的韓式蜂蜜柚子醬, 簡單方便。從前我做過幾次亞洲的瑪芬配方都不太成功, 可能水份較高, 每次烤出來都濕漉漉的, 掀開紙杯總會黏著小半個瑪芬。今次嘗試減少水份, 烤出來的效果好像不錯哇! 


參考
配方參考自愛的心靈之約: 蜂蜜柚子滿芬, 根據網頁作者, 原食譜取自「Carol老師-烘焙新手必備的第一本書」, 不過我將配方作出了幾個調整: 首先我減少了液體份量, 因為我以前試過好幾次做液體含量較高的亞洲瑪芬配方, 烤出來都不滿意, 總嫌太濕漉漉(可能跟英國的烤箱規格、氣候、食材有關), 掀開紙杯總會黏著小半個瑪芬, 所以今次我將牛奶的份量減了33%, 又將食油改為固體狀的橄欖油沾醬(olive oil spread), 亦按此改變了混合材料的次序和方法。另外我不太清楚「雙倍發粉」是甚麼, 所以根據以前做過的磅蛋糕食譜, 按麵粉重量再計算出所需泡打粉的份量。

材料 (5個中型瑪芬)
雞蛋 2個 (英國小號雞蛋)
橄欖油沾醬 30克 (olive oil spread)
幼砂糖 15克 (caster sugar)
低筋麵粉 100克 (我用「日清薄力粉」, 可用80克麵粉+20克粟粉代替)
泡打粉 3/4茶匙 (baking powder)
低脂牛奶 2湯匙
蜂蜜柚子醬 3湯匙(微隆的滿滿的湯匙)

p.s. 我用的蜂蜜柚子醬不甜, 所以做出來的瑪芬也算是非常的不甜。請按個人口味和所用的蜂蜜柚子醬調整幼砂糖份量。


做法

(1) 低筋麵粉和泡打粉混合、過篩。

(2) 用打蛋器將橄欖油和砂糖打發至淺黃色, 再將雞蛋分批加入拌勻。(若使用普通液體食油, 可先將雞蛋和糖混合, 才再加入食油拌勻。)

(3) 粉類分兩次加入蛋糊裡, 拌勻。

(4) 加入牛奶和蜂蜜柚子醬, 拌勻。

(5) 麵糊倒入瑪芬杯至七分滿後, 放入已預熱至180度的烤箱中烤約25分鐘, 完成。


小筆記

(1) 今次減了液體的份量, 做出來的口感果然較好, 雖然濕潤, 但不算太濕漉漉, 也沒那麼黏紙杯。不過下次再做類似的配方, 我會嘗試再將牛奶成份再減半湯匙, 由3湯匙改為1.5湯匙。

(2) 瑪芬我還是比較喜歡滿滿的樣子, 下次會將麵糊倒自九分滿。

(3) 這配方不甜(當然也跟我用的蜂蜜柚子醬本來的甜度就不高有關), 甚至可說是非常不甜, 正合我父母的口味, 不過相信對大部份人來說可能會嫌不夠甜吧。

(4) 這瑪芬配方主要以泡打粉作為起發, 所以拌粉的手法沒那麼講究, 就算拌得較用力也不需太擔心。相對杯子蛋糕cupcakes, 主要是通過打發雞蛋和砂糖的過程中, 拌入空氣而達至膨脹起發的效果, 拌粉就需要輕手、快速, 而且要避免壓出麵糊中的空氣。

(5) 用現成的韓式蜂蜜柚子醬, 真的非常簡單方便, 而且口味很清新, 感覺沒負擔。下次有機會會嘗試做以茶葉或果醬再做瑪芬啊。

巴西利意大利燉飯 parsley risotto

$
0
0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新年快樂! 本來想跟Nigel Slater的「廚房日記食譜」做「一月一日」的濃湯, 但昨天到超市找不到那主材料, 於是先跳到做「一月二日」的意大利飯了。這飯蠻容易做的, 雖然沒有肉類, 但牛油和帕馬森芝士有濃郁的香味。根據Nigel Slater的說法, 巴西利是少數香氣不受寒冷天氣影響的香草, 很適合在冬天食用。除了葉子, 也可將莖的部份先壓爛再加入高湯中提味。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參考
主要參考"January 2: A parsley risotto with Parmesan crisps" from "The Kitchen Diaries II" by Nigel Slater. 不過他的食譜對部份材料的份量沒詳細寫出, 所以是我自己亂亂估計出來的。

材料 (4-6人份)
巴西利 50克 (洋香芹、洋香葉、flat-leaf parsley)
雞高湯 500毫升
蔬菜高湯 500毫升
牛油 約50克
洋葱(大) 半個
Arborio米 300克
白酒 約125毫升
帕馬森芝士 約100克 (parmesan cheese)
鹽、黑胡椒 適量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做法 (跟原食譜的次序不一樣)

(1) 先將帕馬森芝士磨成幼粉末, 洋葱切小丁, 取一小鍋, 加熱高湯。

(2) 巴西利洗淨, 摘出葉子, 切成碎末, 用刀背把剩下的莖壓開。

(3) 高湯燒開後, 加入巴西利莖, 轉小火繼續加熱。

(4) 取另一中型鍋子, 以一半至大半的牛油慢煮洋葱約10分鐘, 直至半透明。

(5) 加入意大利米, 拌勻, 讓每顆米粒的表面都被牛油覆蓋。

(6) 加入白酒, 拌勻, 加熱約5分鐘直至酒精幾乎全被蒸發。

(7) 從煮高湯的小鍋內撈起巴西利莖, 再逐步將高湯加入意大利飯中。每次約加1/4杯的份量, 加
入後慢慢攪拌, 待幾乎所有高湯都被意大利飯吸收後, 才再加入另一小杯。

(8) 所有高湯都加入後, 測試米粒的口感。若中間還是太硬或有一點不透明的白色, 可再加一點清水多煮一會。

(9) 加入鹽和黑胡椒調味, 加入剩下的牛油、巴西利葉和帕馬森芝士粉, 拌勻。

(10) 在平底鍋上, 以芝士粉做出四個直徑約2.5吋的圓型(每片約用1.5湯匙的份量)。以中度火力加熱直至芝士融化, 翻面再多煎一分鐘。關火, 待涼後放在意大利飯的表面, 完成。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巴西利意大利飯 parsley risotto

小感想
新鮮巴西利有種淡淡的清香, 但這菜主要得靠牛油和芝士粉提香, 多吃可能會膩。

小筆記
(1) 除了arborio米, 也能用 carnaroli 米。兩者都很適合做意大利燉飯, arborio比較短胖, 吸水性較強, 煮出的意大利飯較軟, 口感比較討喜, 因此也更流行。至於略為長身一點的carnaroli, 好處是澱粉質更高, 所以在相同的烹煮時間和火力下, carnaroli 比 arborio 完整, 賣相較佳。

(2) 巴西利帶有一種清新的香氣, 加到湯裡或拌入飯中也很好吃。不過要挑選平葉(flat-leaf)的品種, 因為曲葉(curl-leaf)的幾乎沒氣味, 只適合用作拌碟裝飾。

(3) 原食譜的帕馬森芝士片做法很簡單, 芝士粉的份量、煎煮的時間也沒有說清楚。我只是誤打誤撞的做, 結果不太滿意, 感覺有點太靭。剛才再多看了幾個網站, 才比較有多一點的概念。希望下次能做出比較滿意的效果吧。


不負責任的難度煩度小評分
5/10 (容易做但處理巴西利有點麻煩, 做意大利飯要守在爐火前近20分鐘)

更不負責任的味道小評分
7/10

我會再做這道菜嗎?
我會再用這方法和份量做意大利飯, 但加入其他食材作出變化。



總成本: £7.7

巴西利 £1.8
高湯 £2.9
牛油 £0.3
洋葱 £0.2
Arborio米 £0.6
白酒 約£1
帕馬森芝士 £0.9
鹽、黑胡椒 適量

簡易咖哩雞 easy chicken curry

$
0
0
爹娘回家了, 我又要再次拿起鑊鏟, 回到灶頭去。因為有份習作死線在即, 沒時間沒心思認真學習新菜式, 但又不想經常跑到外面吃(要省£££啊~),  亦不想吃包裝即食快餐... 幸好在網上找到一個咖哩雞, 做法看來還算簡單, 好幾個試做過的博客都讚不絕口, 最重要的是沒有太多傳統的印度香料, 看來值得一試! 的確, 味道真的不怎麼正宗, 但卻很合我們的口味 -- 也很合我的腸胃, 從前吃咖哩總會鬧肚痛的我, 今次安然無恙呢。


參考
"Chicken with Spices and Cream" from "Real Fast Food" by Nigel Slater. 原載於「英國衛報」, 可按此觀看免費版本的原食譜。我在份量和做法都作出了輕微調整。

材料(四人份)
雞腿肉 約640克(包括皮和骨)
鹽、黑胡椒粉 適量
葵花油 2-3湯匙
洋葱(中) 3個, 略為切碎
蒜頭 5瓣, 壓碎
咖哩粉 2個滿滿的湯匙
肉桂粉 半茶匙 (cinnamon)
蕃茄(中) 6個, 每個切成四份
清水 300克
低鹽雞高湯粉末 1個略滿的茶匙
重奶油 140毫升 (double cream)

做法
(1) 雞腿肉去皮, 略略切成合適的大小, 擦上一層鹽和黑胡椒粉。

(2) 開一鍋, 下油, 雞肉煎香直至表面金黃(我用中火, 約5分鐘)。再加入洋葱、蒜頭, 再煮7-8分鐘。

(3) 加入咖哩粉和肉桂粉, 拌勻後煮4分鐘。加入蕃茄、水和高湯粉, 水燒開後蓋上鍋蓋, 轉小火煮10分鐘。

(4) 檢查過雞肉熟透後, 加入重奶油, 拌勻後試味, 加入鹽和黑胡椒粉調整味道。以小火多煮1分鐘, 完成!


配上白飯味道不錯呢~

小筆記
(1) 原食譜的份量是「雞肉四件」, 沒寫明重量或大小, 但我想每人每餐大約150克雞肉應該剛好。

(2) 我跳過了原食譜去掉蕃茄核的步驟, 因為我覺得切出的蕃茄核和中心的果肉, 掉丟會很浪費, 所以平日一般只會在做沙律(沙拉)時才去核(否則會令整盤沙律水汪汪的)。

(3) 我用的是小辣咖哩粉, 對我們不嗜辣的人來說是剛好啊, 有咖哩的香味和微辛, 但沒有濃厚得刺鼻的感覺。愛辣的人可用更辣一點的咖哩粉。

(4) 可能因為沒有用其他香料吧, 所以這咖哩的味道, 跟印度餐廳的完全不一樣。想來, 這種微辛、沒有丁香(clove)的味道, 倒有點像香港的咖哩呢。對此我反而很滿意, 因為每次吃過太重香料的咖哩, 我們都會鬧肚痛, 但今次肚子沒有不適啊。不過對於熱愛印度咖哩或追求正宗味道的人, 這食譜就應該不太適合了。

檸檬罌粟籽瑪芬 lemon poppy seed muffin

$
0
0
美國名廚Thomas Keller的瑪芬食譜,特點在於乾濕材料拌好後,會先置於冰箱內過夜,讓麵粉先吸收水份,隔天才烤。坦白說,我最初有點半信半疑的,擔心這樣待十幾小時麵糊不會起筋嗎? 泡打粉不會失效嗎? 但試烤過後證明大師果然不假,就算我的瑪芬烤得有點過頭,但咬下去仍然鬆軟濕潤,質感絕對比之前用過的瑪芬配方要好! 有杯子蛋糕的鬆,卻沒它的膩。味道方面也很讓人滿意,清新的檸檬加上脆脆的罌粟籽,真是個很妙的配搭!


參考
配方參考自Thomas Keller 著作 Bouchon Bakery中的Lemon poppy seed muffin,不過為方便操作,也為適應自己的口味(略略減糖,也略略減少了檸檬汁),我幾乎將所有材料的份量都調整了。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請盡量參考Thomas Keller的原食譜。

材料
(約9個中型瑪芬約82克的, 或12個小型約65克的)
低筋麵粉 160克 (我用法國T45號麵粉)
泡打粉 1/2茶匙
幼海鹽 1/4茶匙
幼砂糖 225克
雞蛋 3顆 (英國大蛋,不連殼共164克)
香草精 3/4茶匙 (vanilla extract)
牛油 190克
檸檬汁 50毫升
清水 10毫升
檸檬皮茸 一顆的份量(約5克)
罌粟籽 4克 (poppy seed)

做法
(1) 先於小鍋內融化牛油,放涼。

(2) 低筋麵粉和泡打粉過篩後加入海鹽,拌勻。

(3) 將牛油、雞蛋、砂糖和香草精拌勻。

(4) 乾材料分兩批加入濕材料內,拌勻。

(5) 加入檸檬汁,清水和皮茸,拌勻。蓋上保鮮膜,置於冰箱內12-24小時。

(6) 預熱烤箱至225度。麵糊倒入瑪芬杯至八九分滿, 入烤箱後立即將溫度調低至190度,烤約30分鐘, 完成。




小筆記

(1) 雖然我的瑪芬份量(82克)比原食譜(65克)大,但不知何故還未到原食譜的指定時間(35分鐘)就已經有點烤過頭了。

(2) 加入罌粟籽, 口感格外讚! 不過下次我會稍稍增量至8克。

(3) 可能因為我用的香草精較濃的關係,我覺得今次這份量有點搶去了檸檬的清香。下次再做我會減量至1/2茶匙。

(4) 非常好吃! 出爐時當天味道最佳,不過於室溫中放置到第三天也算ok。烤10個當3天的早餐剛好啊 -- 10個是二人份! 我雖嘴饞但還沒到早餐吃三個大瑪芬的地步!

(5) 我略減去10克糖量,烤出來的瑪芬偏丁點甜,下次我會嘗試減糖量至220克,或嘗試以225克的幼紅糖代替(是unrefined castor sugar, 不是brown sugar)。

(日期: 13年1月30日)

蘿蔔糕 daikon turnip pudding

$
0
0
我對聖誕情人生日甚至結婚紀念日也不太看重,但卻堅持年糕和蘿蔔糕是一定要吃的。總覺得在異鄉過年已經冷冷清清的沒啥氣氛,若連賀年食品也吃不到那未免太可憐。今次我買了一根比我手臂還要長還要粗(那真的很粗耶!)的大根蘿蔔,只好硬著頭皮蒸了六盒。最初擔心兩個人怎吃得完?但切了一點點試吃後,覺得味道不錯,於是不知怎的就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吃了半盒!看來六盒應該不會吃不完的,我實在太少看自己... 的食量了。



參考
我的老同事+好友K小姐前幾天到洲際酒店的烹飪班,當中有款「鹿兒島大根蘿蔔糕」。她慷慨的給我分享了食譜,不過,可能酒店為了配合大家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吧,所以原做法比較簡單,臘腸臘肉沒有先炒香,乾粉也先用清水拌好。於是我只稍稍參考了食材份量,做法方面還是依據我上年在其他幾個食譜看到的去做。

材料 (6盒,每盒邊長13cm厚約4cm,每份未蒸前重約420克)
白蘿蔔 1.1公斤
粘米粉 300克
馬蹄粉80克
吊片臘腸 200克 (因為我沒買臘肉,所以增加了臘腸的份量)
蝦米 115克
乾瑤柱 30克
葵花油 60克
清水 1.2公升 (先扣起200毫升,按情況後下)

調味料
粗海鹽 15克
砂糖 6克
低鹽雞粉 4克
白胡椒 一小撮





做法
(1) 粘米粉和馬蹄粉於大碗內混合,蘿蔔去皮切絲。我愛吃粗粗的口感,所以一半切成食指般粗,另一半則是筷子般粗。

(2) 燒1公升開水,放入調味料,先放較粗的蘿蔔條,10分鐘後加入餘下的幼條。再10分鐘後關火撈起。將蝦米和乾瑤柱泡入剛煮過蘿蔔的熱水中。

(3) 臘腸切片後,以葵花油於壓力鍋內略炒幾分鐘後,轉至最小火力,加入蘿蔔、蝦米和乾瑤柱。將泡完蝦米的蘿蔔水(大約只剩下700毫升左右)倒入裝有粘米粉和馬蹄粉的大碗內,拌勻。

(4) 將麵漿倒入壓力鍋中,拌勻,按情況再加入水份(我再加了200毫升),質地大約像pancake麵糊般。試味,按情況再調味。

(5) 將材料平均分成六份倒入容器,以鍚紙封好,放入壓力鍋內以「設定二」蒸煮20分鐘。若以一般鍋子大約蒸一小時,直至中央插入筷子不沾為完成。


小筆記

(1) 這是我第一次用有馬蹄粉的蘿蔔糕食譜,以前用過的都只有沾米粉和澄麵粉的。可能因為沒有澄麵,今次蒸出來的口感偏軟一點,有點像台式的米糕,不過放涼後會變硬,也就比較好吃和容易煎香。從前用澄麵的蘿蔔糕大約放到第三天就會覺得口感變硬沒那麼好吃(不過一般到第四天也吃光了),今次這個比較軟,不知會否能放得更久。過幾天待我再報告。

(2) 若我下次再做這食譜,我會嘗試將一半馬蹄粉改為澄麵粉,看看混合兩者能否令口感更軟硬適中。

(3) 我用的臘腸是吊片臘腸,其實我最初不知吊片是甚麼,看到英文寫著cuttlefish才明白它有墨魚成份。它的香味好像不如其他臘腸香,但就沒那麼油膩,對胃部的負擔好像較小。

(4) 我曾看過一個日本blogger寫過大根白蘿蔔的尖端部份味道偏向濃烈刺鼻(我記得她用pungent去形容),所以她說自己醃大根都不會用那個部份。於是今次我在唐人超市就特意挑了一條蘿蔔尖已被切去的。不過有人說大根應挑完整的,因為尖端被切會令蘿蔔加速失去水份。

(5) 我覺得做蘿蔔糕比年糕要複雜很多,除了要切材料,也因為要自行判斷水份的多少。上年我第一次做蘿蔔糕時,找了一個很有名有出版食譜書的bloggers的食譜。按照食譜一字不差的做,但做出來效果不好,後來多看了幾個網站才明白大家買的白蘿蔔可能品種或新鮮程度不同,所以水份可能差很遠,若盲目依照食譜,做出來的蘿蔔糕可能會質感不對。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懂怎麼質地的麵漿才能做出好吃的蘿蔔糕,但上年做過三次後,大約覺得自己喜歡麵漿像pancake麵糊般的。但這只是我的偏好,可不能作準呢。


乾果堅果朱古力 chocolate bark

$
0
0

清理廚櫃時找到半包早陣子做曲奇時剩下的黑朱古力(巧克力),剛好我買了一大堆堅果和乾果,於是就把黑朱古力融化再加入堅果、乾果, 為沉悶的黑朱古力加點新鮮感。我還學習了「調溫法(chocolate tempering)」(不過失敗啦!), 因為單純以水浴融化再倒模做成的朱古力, 拿在手上很快就會融化,朱古力表面也會浮起一絲絲白色的條紋。調溫法通過重整朱古力結晶體排列的結構,讓朱古力表面產生一層漂亮的光澤,並可有更高的融化溫度, 拿在手上也不會迅即融化。不過這方法主要針對外觀,就算不調溫也不影響味道。若怕麻煩,單純以水浴或微波爐把朱古力融化後,就可以輕易做到這個乾果堅果朱古力了。





參考
主要按照David Lebovitz網站上的兩篇文章:

材料
黑朱古力(70%可可含量) 225克
乾杏 2顆 (dried apricot)
乾無花果 1顆 (dried figs - 用糖醃晒過的,不是中式藥材店買的乾貨)
乾蔓越莓 1把 (dried cranberries)
原粒杏仁 18粒 (whole almonds)
夏威夷果仁 8顆 (macadamia)
榛子碎 1把 (roasted chopped hazelnut)

(基本上, 就是我家有甚麼我就用甚麼, 沒刻意特別買材料)




做法  -- 若不調溫, 可直接跳到(4)
(1) 升溫: 先將朱古力切成小塊, 將2/3的小塊放入乾淨無水的碗子內, 隔著一鍋暖水上融化(碗底不能接觸到水), 讓溫度升到攝氏47度後立即離火。

(2) 降溫: 加入餘下的朱古力作為「種子」,不斷攪拌,直至溫度降至攝氏27度。

(3) 回溫: 將裝著已融化朱古力的碗子放在一鍋暖水上, 再次加熱至攝氏32底即完成。

(4) 將已融化的朱古力以鐡匙倒入矽膠模子裡, 再放入已切好的乾果和堅果。

(5) 放入冰箱內,正確調溫的朱古力大約只要5分鐘就可凝固,非調溫的則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但大約十數分鐘也就可以了。

(6) 小心脫膜,盡量不要直接以手指觸及避免體溫將朱古力融化。完成。

注意: 上述溫度只作參考,因為不同品牌和不同可可含量的朱古力都有不同的升溫、降溫和回溫的溫度。


小筆記

(1) 我的調溫做失敗了,所以部份朱古力出現了下圖那種白線。那其實是融化後再凝結的可可油, 沒正確調溫的朱古力就可能有這種情況。不影響味道,但若要送人就太不美觀了。

(2) 我蠻喜歡乾果和堅果分開的配搭。前者適合嗜甜的我,後者適合不愛甜的S先生。

(3) 現在想來,我的調溫做失敗了,除了因為我在兩次升溫時都略為超過了特定度數,另一個原因也可能因為每種朱古力都有不同的調溫度數,我單單依據David Lebovitz的筆記,可能所用的度數不對。我會嘗試查看Green & Black's (我所用的有機黑朱古力)的網站,看看有沒有相關的資料,然後才再嘗試調溫。

(4) 不過其實沒調溫的朱古力做出來的樣子也很可愛啊!

(5) 我沒有做朱古力的矽膠模子,所以只是用做瑪芬muffin的矽膠模。最初也擔心muffin模子比朱古力模子要深很多,脫模時怕弄碎朱古力,但後來證明沒有啊,muffin模子也很好脫,所以新手可以先別花錢買朱古力模子了,用家中的muffin模也可以。



檸檬黑椒烤雞翼 chicken wings with lemon & black pepper

$
0
0
這算是渡假回家後,也是農曆新年後正式開灶的一餐。因為本週六要考試,只好盡量挑些簡單容易的去做,而這個烤雞翼可算是簡單中的最簡單了。黑椒的辛辣、檸檬的微酸,再加上提味的海鹽,雖然用料簡單,但味道不單調。其實最初我對「檸檬 + 雞」這組合有點猶豫,因為小時候上酒樓吃晚飯,我最最最討厭「西檸軟雞」了。別說吃下肚子,單是聞到那股氣味已讓我想反胃。

後來選修過一門認知心理學,老師說到有時我們對食物產生不能解釋的反感,可能跟童年時的不快回憶有關。例如他小時候生病時母親老逼他喝薄荷茶,他現在聞到那氣味就覺得不舒服。想來,這應該也是我看到白粥就失去食慾的原因。

我不太知道自己跟「西檸軟雞」曾結下甚麼樑子或仇恨(最有可能是我曾在吃「西檸軟雞」時被堂兄弟欺負吧??) ,但... 或許我對味道的記憶早就被重新設定? 又或是我再也不怕被親戚欺負? 但更可能是濃厚的黑椒味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吃著吃著,只覺十分惹味,居然不禁吮起手指來... (咳,其實這種醜事不應該說吧?)


參考
"The Kitchen Diaries: A Year in the Kitchen" by Nigel Slater.

材料
雞翼 1.5公斤 (約14只)
檸檬 2顆
乾月桂葉 5片 (香葉 bay leaves)
海鹽 2湯匙
原顆黑椒 1湯匙
葵花油 2湯匙


做法
(1) 預熱烤箱至200度。雞翼清理羽毛後,放在烤盤上中。
(2) 檸檬開半,搾汁灑在雞翼上。剩下的檸檬殼切件,塞在雞翼中。
(3) 黑椒壓成小粒,跟食油混合,淋抹在雞翼上。
(4) 月桂葉塞到雞翼中,再撒下粗鹽。
(5) 烤45分鐘至金黃全熟,完成。

小筆記
(1) 我從網上看到有人提及原做法不夠入味,於是我先放冰箱中醃了6小時才烤。效果不錯,沒有不入味的感覺。
(2) 原食譜建議烤1小時,但我的雞翼烤了30分鐘後已開始變黃,45分鐘時已全熟,烤箱內近「熱點」的部份還有點太乾。下次再烤我可能會在30分鐘後蓋上鍚紙才繼續烤。

春蔬燉羊 spring lamb stew

$
0
0


沒甚麼比燉菜更容易做的了,把肉類和蔬菜丟入鍋子裡,兩小時後就能煮出香噴噴的晚餐! 這也是這種難度和複雜度都近乎零的菜式,經常在我家餐桌出現的原因。今次參考的食譜,出自BBC美女廚師 Rachel Khoo 的「小巴黎廚房」中的「春蔬燉羊」。所謂春蔬,指的是豆角、青豆和紅蘿蔔(「冬蔬」則就是根莖類的如歐防風、蕪菁和洋薑等等)。在乍暖還寒的早春,燉羊肉配合大量的蔬菜,既暖身但感覺也不會太油膩。不過我買不到食譜上寫帶骨的羊頸肉,於是改用已切塊的羊肩膀。其實羊肩膀肉味較其他部位香濃,價錢也比羊鞍、羊柳便宜,所以傳統上也經常被用作燉菜呢。
參考
"Navarin d'Agneau Printanier (Spring Lamb Stew)" from "The Little Paris Kitchen" by Rachel Khoo (BBC網站也能找到免費版本)。



材料
羊肩肉700克(無骨)
蒜頭3瓣
洋葱1個 (大)
月桂葉/香葉1片 (bay leaf)
百里香5束 (thyme, 只取葉子和軟莖的部份)
紅蘿蔔4條約280克(小)
紅蘿蔔苖150克(baby carrots, 其實中文應叫紅蘿蔔苖嗎??)
青豆角100克 (green beans)
急凍豌豆100克 (petite pois, 用一般frozen peas也可以)
鹽、黑胡椒、油適量



做法
(1) 洋葱切丁、蒜頭壓碎、紅蘿蔔切塊。
(2) 取一大鍋炒香洋葱、蒜頭,加入羊肉煎香至上色。
(3) 加入月桂葉、百里香和紅蘿蔔後,倒入約1公升清水(或足夠蓋過材料數公分)。
(4) 撈起浮上表面的泡沬後,上鍋蓋,以最小火力燉約1小時,直至羊肉燉至軟稔。
(5) 加入碗豆,五分鐘後再加入豆角,再多煮五分鐘後完成。

小筆記
(1) 我買的羊肩肉已切成小塊,所以烹煮的時間比較短,原食譜建議先煮1.5至2小時才再加入豆角和豌豆。
(2) 可能因為沒有用高湯,所以中途試味覺得味道不夠,太淡了一點。但到最後加入海鹽和胡椒後,羊肉的味道就出來了。我覺得ok,不過偏好濃烈味道的朋友可以牛高湯代替清水。
(3) 早陣子在外國網站看到一個撈泡沬的好方法: 把鍋子移側,讓爐火只燒鍋子底的一邊,從羊肉冒出的泡沫就會平靜的聚在沒加熱的另一邊,這樣泡沫比起平日鍋子端正的放在爐頭中央要容易撈起。
(4) 下次再做這種羊肉燉菜,我想我會先將羊肉撲麵粉才再煎香,這樣羊肉應該會比較容易上色,表面也能有一層微微的焦脆,口感應會更佳。
Viewing all 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